南方味与都市情张欣小说论(7)
而张欣的南方都市写作既非乡村挽歌,又非城市批判。批评家雷达在20世纪90年代就称张欣“是较早找到当今‘城市感觉’的人”[13]。何以谓之“较早”?笔者以为张欣从一开始进行城市文学的写作就摆脱了二元化的思维模式,她的城市书写并不以乡土为参照,同时她对城市文明亦不加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歌颂或批判。她笔下的都市人没有比乡土文学中的人物更高尚,也没有更可鄙;人物所处之地不是文明的乌托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不堪和伤害,但也不会让人觉得是人间地狱、罪恶渊薮。
张欣笔下的世界是由完全不同于传统乡土社会的时空所构成。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的特点是“静止”。所谓“静止”,即不流动,当然也不是绝对的静止,只是其流动性极为有限。所以,中国人的观念和思维也是乡土性的,比如安土重迁、礼尚往来、男女有别、重视礼俗和伦理道德。改革开放之初,无数的乡下人涌进城市,来到珠三角,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向前,或在城里落地扎根,或长期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的观念和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乡土性的。城市虽然在建筑、街道和风貌上日益变得像城市,但身处其中的人却具有浓郁的“乡土味”。数十年过去了,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南方城市早已今非昔比。除了城市外貌上更国际化、更现代化之外,更内在、更深刻的变化是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出生、成长,除了偶尔通过父辈耳闻目染,这些人跟乡土已经完全脱离了关系,他们的思维自然不再是乡土的,而与乡土“静止性”相对应的“流变性”,通过他们,在城市里体现得更为明显。无论是时间性还是空间性,城市——尤其是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都已完全不同于前现代的乡土社会。
对于这种变化,张欣有清醒的认识,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觉得都市文学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之前的所谓都市文学其实是农村人穿着都市人的衣服,他们可能也涂着红指甲,去大酒楼吃饭,也去跳迪斯科,但脑子里还是乡村观念,城里人和乡下人是一样的。”[14]笔者以为,张欣的最大意义在于,她通过“广州故事”对南方都市这一极具现代性、流变性和当下性的时空,给予了持续关注和呈现,可以说她找到了表述现代都市和现代心理的方式,建构了独属于她的都市景观和都市语境,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都市文学。从这个层面来看,“读她的小说使人感到,老是用乡土情感来写诚实感觉的历史应该结束,一个揭示都市情感的流动性、丰富性、复杂性的文学时代应该开始”[13]。这样的评语还是比较中肯的。事实证明,书写城市的流动性、丰富性、复杂性,一直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都是张欣孜孜以求的,她也做到了这一点。
另外,都市文学一方面通过讲述都市人的故事、表现都市人的个性来体现都市文化,同时又塑造、建构了都市文化,是都市文化多重面相之一种。张欣作品的出现与流行,其如何在媒介中流转传播,如何为观众和读者欣赏、消费,本身就是南方都市文化的呈现;甚至可以说,张欣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都市性的一部分。
由于南方都市在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那么,这些独属于张欣、独属于广州的故事,也可以说是独属于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欣的写作作为一种文本就具有了独特的内涵和价值。
[1]张欣.狐步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2]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三集 [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3]程文超.寻找一种谈论方式——“文革”后文学思绪[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4]张欣.岁月无敌[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5]张欣.我的定位是纯文学作家 [N].中华读书报,2006-11-15.
[6]张欣,张梅.张欣张梅文学作品评论集[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16.
[7]张欣.朝深处想,往小里写[J].北京文学,2015,(8):15-16.
[8]张欣.张欣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9]江冰.都市魔方: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
[10]张欣.张欣文集[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
[11]戴锦华.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J].文学评论,1996,(5):95-102.
[12]叶从容.地域文学的后现代主义——以现代岭南文学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8):114-119.
上一篇:野孩子
下一篇:在故事中呈现日常南方的都市感张欣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