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味与都市情张欣小说论(5)
当孤独无法超越,当一切人际关系无法给予抚慰,心理问题随之而来。《我的泪珠儿》中畸形的亲情带来畸形的心理,致使母女都无法解开心结,最终酿成悲剧;《锁春记》中的庄芷言看似自信、优雅、智慧,内心却是孤独封闭的,在哥哥的世界里充当着母亲、妻子、妹妹的多重角色,兄妹关系畸形却不自知,最终伤害了哥哥的爱人,也伤害了兄妹二人;《浮华背后》中的冉洞庭身处都市的浮华却始终活在农村的阴影之下,无法在城市中获得身份认同,内心空虚、焦虑、迷茫;《为爱结婚》里彼此深爱的陆弥和胡子冲,各自经受住了金钱和第三者的考验,却没能经受住彼此的猜疑,爱成了彼此的精神负担;《依然是你》中的焦阳因年少时家里惨遭不幸而沦为流浪者,缺乏正常的人际能力,遇到来自陌生女人管静竹的温暖而陷入矛盾的情感纠葛当中,最终心理失衡;《用一生去忘记》中的打工仔何四季在城市里本有着不错的运气和前程,但孤独自卑的心理导致其行为的偏差;《深喉》中的沈孤鸿、徐彤、戴晓明等人让我们看到权力欲、金钱欲膨胀之后带来的心理扭曲;《不在梅边在柳边》中的梅金、蒲刃、贺润年等人是一群有着各种心理缺陷的虚假贵族……当心理问题无法排遣,发展到最后就是人的行为的极端化:杀人或自杀。泪珠儿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我的泪珠儿》);陆弥向熟睡中的爱人举起了锤子(《为爱结婚》);海关关长杜党生和公安局长凌向权为了一己私利联手杀害了莫亿亿(《浮华背后》);焦阳为了那个给了他温暖的女人,用裁纸刀杀了王斌(《依然是你》);柳三郎面对妻子的出轨无法释怀,用哑铃砸死了情敌端木哲(《狐步杀》);兄弟二人因为父亲的遗产分配问题心理失衡,互相伤害,在争吵中哥哥用斧头砍死了弟弟(《狐步杀》);《如戏》中的哇哇、《无人倾诉》中的黄围围、《锁春记》中的庄芷言、《深喉》中的沈孤鸿、《不在梅边在柳边》中的蒲刃等人选择自杀来完成对自己的救赎……一幕幕悲剧就此上演。
这些悲剧让我们看到,都市环境、都市生活与都市人心理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难以言传的关系,这种关系带给人的并非都是正面影响。“都市让人产生困顿与焦虑,而人物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恰恰也是这座都市的繁华、喧嚣、欲望所带来的投射。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畸形的关系,让人又爱又恨。通过对人物心理问题的展现,张欣提出了在市场经济语境当中个人灵魂如何安顿这一问题。”[9]35作家笔下的故事换个思路来看,其实就是在替追逐欲望的都市人寻找超脱的方式和路径,“开窗透气”之说其实就是让“深陷红尘”的人“重拾浪漫”,让都市中无数不安的灵魂得到熨帖。张欣通过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塑造来为都市人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参照。
浮华与喧嚣过后,张欣笔下的人物,无论曾经遭受过多少挫折和多么深的伤害,往往选择原谅——原谅生活,原谅他人,也原谅自己,最终获得心理的平衡和灵魂的安宁。 这样的处理,让我们感到“她的作品里总是潜流着一股暖洋洋的谅解与宽容”[6]113读不出这一层深意,你就抓不住张欣小说看似残酷的故事里那一丝的暖意。
“她将触角伸向了社会与时代,渴望为现代人无所依附的心灵找到一处安稳的归宿。”“在万丈红尘中安妥好灵魂,这看似艰难而吊诡的命题作文,张欣孜孜不倦地做了足足三十年,她所有的都市言情,都是想在软红万丈的喧哗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如今,凭着她一点点水滴石穿的坚持,她成全了她的读者,也成就了她自己。”[6]18-19是的,当我们明白了孤独的绝对性和欲望的虚妄性,明白了人在都市红尘中的无力与无助,反而会有所释然,谁能说这不是张欣作品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呢?
四、被低估的文本
张欣从20世纪80年代就在文坛崭露头角,至今已经30多年,这期间她笔耕不辍,几乎每年都有作品问世,可谓文坛的常青树。此外,她的作品也是影视界的宠儿,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连续剧。她的小说以及改编的连续剧总能吸引一批读者和观众,即便不畅销(热播),也不至于遇冷。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红”了几十年的当代作家,学界对她的研究似乎并不“热”。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题目或关键词中包含“张欣”的论文不超过70篇,其中学位论文有20余篇,且全部是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为0,其余论文有份量的亦不多。可以看出,学术界和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并不重视张欣的作品。究其原因,大概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界对文学的二分法以及厚此薄彼的立场和观念,即习惯将文学分为纯文学(精英文学、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大众文学、流行文学),并抬高前者贬低后者,而评论家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将张欣的作品归入了后者;另一方面,则是重乡土文学而轻城市文学,张欣的作品无疑属于后者。
上一篇:野孩子
下一篇:在故事中呈现日常南方的都市感张欣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