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味与都市情张欣小说论(3)
搞清楚为何张欣小说呈现如此面貌以及为何长期受欢迎的问题,也许更为关键。首先,这与张欣一贯的创作立场和观念有关。张欣曾说她自内心深处“是非常迷恋故事的”,尤其是“带有传奇色彩的好故事”[5]8;她认为小说有“解闷”的功能[7];她认为文学“没有轻松的一面也是很可怕的”,文学不应该“始终端着架子”[4]366。我们看到,吸引人(传奇性的故事)和好读(轻松、解闷)在张欣的小说创作理念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很明显,张欣写小说不是为了让人进行形而上的冥思苦想,也不是为了让人变得严肃和深刻,而是为了排遣“都市人内心的焦虑、疲惫、孤独和无奈”,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都市人“开一小小的天窗,透透气”[4]366。于是,我们在张欣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个个都市人的“传奇”。
其次,张欣虽然并未像张爱玲那样表明写小说的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但却在客观上达到了类似的效果。这里面包含两层涵义:第一,所有的普通人与传奇性的故事都有着一定的距离,作为讲述者的作家,要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性,进而建构和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故事”将都市人与“传奇”连接起来。也就是说,张欣的“传奇”指向的依然是普通人,尽管其故事的主人公有各色人等,但说到底,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像现实中的我们一样困在事业、情感和生活共同织就的罗网中,有不同的欲望和追逐欲望的方式,有各自的“焦虑、疲惫、孤独和无奈”,而读者能否通过这扇“天窗”“透气”,那就要看个人的悟性和造化了。这就引申出第二层涵义,作为读者的我们,要在“传奇性”中寻找“普遍性”,寻找一个一个的“普通人”。也就是说,读者仅仅通过戏剧性很强的故事获得消遣、娱乐和阅读快感是远远不够的,仅仅通过主人公“替代实现”自己的传奇人生、完成自己的情感投射也是不够的,而应该在“传奇”里发现我们所面临的共同的处境和命运以及共通的人性。概括地说,第一个层面是在人物身上投射“独特性的我们”,第二个层面是在人物身上发现“普遍性的我们”。
张欣故事里的人物多是中产阶级、都市白领,但《对面是何人》②此小说2009年发表于《收获》杂志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个例外。就是这个例外,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这个主题。
小说的主人公是中年夫妇李希特和如一,生活在待拆迁改造的广州老城镇水街,日子虽然艰难,但还算过得去。丈夫李希特因单位机构改革被裁员失业在家,他不愿意另谋出路,整日痴迷于虚幻的武侠世界,梦想着自己在另一个世界里有大作为,至于家里有没有收入、妻子如何辛苦奔忙,他全然不顾;面对他的愤世嫉俗、任性乖张、不负责任,妻子如一也无可奈何,只能靠编织假发套、做“走鬼”(流动摊贩)、抢促销商品来揾食度日,整日奔波劳累。因为迷恋武侠,李希特结识了开武馆的雷霆,两人惺惺相惜,决定为武侠梦搏一把,于是共同写剧本、找投资,但均以失败告终。意外的是,如一无心买下的彩票居然中了千万大奖,她悄悄告诉了丈夫,丈夫觉得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来了,他逼迫如一把钱拿出来全部投拍他和雷霆的武侠片,善良的如一无奈之下只得把钱给了疯狂的李希特,同时也把他逐出家门。大学毕业的儿子李想想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与女友分手,当他得知父亲不负责任地追求梦想的行为后,与父亲决裂。李希特不惜倾家荡产拍出来的电影被市场残酷抛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知音雷霆难以面对人生的所有失败,自杀了。一无所有的李希特在儿子的厉声质问中,无言以对,跳楼自尽,虽被抢救过来,却让家里欠下巨额债务。李想想外出打工误入传销组织,被非法拘禁。李希特为了儿子,只身来到传销公司,用生命的代价救出了儿子和一众被骗的人。一切都回到了原点,如一和儿子仍然过着普通平凡的日子。
这部小说是典型的“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主人公极其普通,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相当卑微,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如一的梦想是一家人过上好日子,不再为生存奔波劳碌,儿子考上大学,成绩优秀,谈上不错的女朋友;李希特和雷霆的梦想是写出拍出不朽的武侠作品,建构理想中的武侠世界和侠义精神。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一次次击碎他们的梦想,当他们有了实现梦想的经济条件时,依然屡遭遇挫折和不幸,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乃至生命。
上一篇:野孩子
下一篇:在故事中呈现日常南方的都市感张欣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