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钟式铙初探(2)
续表:表中材料均来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上海、江西、广东等卷领乐器名 时代 出土地 馆藏地 通高 枚数 双音结构28.桃江石牛铙 西周早期 石牛彩色水泥厂 桃江县文管所 42.0 36 正鼓音a1+37侧鼓音b1+44 29.云雷纹铙 西周早期 收集品 湖南省博物馆 40.0 36 正鼓音a1+37侧鼓音b1+44 30.云雷纹铙 西周早期 收集品 湖南省博物馆 45.0 36 正鼓音b1+33侧鼓音d2+34 31.云雷纹铙 西周早期 收集品 湖南省博物馆 36.0 36 正鼓音#c2+25侧鼓音e2-22 32.云雷纹铙 西周早期 收集品 湖南省博物馆 32.0 36 正鼓音d1-24 33.云雷纹铙 西周早期 收集品 湖南省博物馆 33.6 36 34.钟枚式铙 春秋 接管品 上海博物馆 22.4 36 35.钟枚式铙 春秋 收购品 上海博物馆 41.8 36 正鼓音#f1+19侧鼓音#g1+12 36.钟枚式铙 春秋 收购品 上海博物馆 39.5 36 正鼓音#a1+49侧鼓音#c2-26 37.泰和大铙 商 泰和县 吉安市博物馆 56.0 36 正鼓音#d1+23侧鼓音#f1-17 38.万载株潭大铙 西周 万载县株潭镇 万载县博物馆 32.2 36 正鼓音#f1-28侧鼓音#a2-36 39.南昌李家庄大铙 西周 南昌李家庄废品库 江西省博物馆 39.8 36 正鼓音#g-43侧鼓音b-2 40.宜春金桥大铙 西周 宜春市下浦金桥 江西宜春博物馆 48.8 36 正鼓音b+1侧鼓音d1+34 41.永新乌龟岭铜铙 西周 永新县高溪横石 江西永新县湘赣革命纪念馆 45.0 36 42.新余水西铜铙 西周 新余市水西 江西省博物馆 44.8 36 正鼓音#g1+36侧鼓音b1+31 43.宜春蜈公塘小铙 西周 慈化镇蜈公塘 江西宜春博物馆 38.3 36 正鼓音#d2-19侧鼓音e2+43 44.萍乡邓家田大铙 西周 芦溪银河邓家田村 江西萍乡博物馆 40.1 36 正鼓音#c1+42侧鼓音e1-37 45.新余罗坊铜铙 西周 新余市罗坊陈家墩 江西省博物馆 40.0 36 正鼓音a1+14侧鼓音#c2-51 46.安源十里埠大铙A 西周 安源镇十里埠村 江西萍乡博物馆 39.9 36 正鼓音#c2-32侧鼓音e2-15 47.安源十里埠大铙B 西周 安源镇十里埠村 江西萍乡博物馆 40.3 36 正鼓音#g1-14侧鼓音#a1-7 48.靖安梨树窝大铙 西周 靖安梨树窝 靖安县博物馆 44.1 36 正鼓音a1-5侧鼓音c2-9 49.樟树双庆桥大铙 西周 樟树山前双庆桥 樟树市博物馆 50.0 36 正鼓音#c1+39侧鼓音e1-27 50.新余界水大铙 西周 新余市主龙山 江西省博物馆 50.3 36 正鼓音#d 1+41侧鼓音#f1-4 51.曲江钟式铙 东周 马坝马鞍山 广东曲江博物馆 37.5 36 52.佛冈钟式铙 东周 大庙峡勒岡村 广东曲江博物馆 41.0 36
高至喜先生在谈到湖南株洲伞铺铙时这样认为:铙上原有的兽面纹已完全消失,连云纹铙上的那种兽面的两只眼睛也没有了,故其年代要比商代晚期后段的云纹铙稍晚。但器身仍较扁阔,鼓部仍保存有商代晚期大铙鼓部的虎纹,故仍具有较早的风格,其年代距商代甚近,应在商末周初为宜。铙上乳钉的出现,可能有两个来源:乳钉的形状,应是对象纹大铙之一钲周的乳钉和齿纹铙兽面上的乳钉的继承;乳钉的数量与分布,则可能是受云纹铙云纹尾部上翘的影响。这种云纹尾部上翘的铙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晚期大墓中已有发现。[3]这里探讨了铜铙腔面枚区的来源与衍变过程,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据。我们还可以借助湖南南部地区5件钟式铙的形制特点来见证这种衍变过程。
株洲伞铺铙下有圆筒甬,粗短,甬中空,并与内腔相通;甬上有突起的带状旋;腔体扁阔,腔面饰36乳钉枚,每面18个,分作两组,每组3排,每排3个,枚形呈乳头状;耒阳夏家山铙有旋无斡,腔面饰铸了尖锥状枚,这种枚形是由乳钉演变为平头柱状枚的一种中间形态,为双叠圆台枚的出现做好了准备,时间在西周早期前段;长沙板桥铙的枚虽短,但已呈平头柱状,上有漩涡纹,甬部旋上还饰有刀形纹;醴陵有枚铙篆间已初步形成,饰粗线云纹,且枚旁尚有云纹的一划。设置36个短枚。正鼓也有粗云纹。钲周和钲间两侧有圆点纹框边,钲间两侧圆点纹之间的距离加宽,为钲间的形成又前进了一步,旋部有刀形纹;资兴兰市铙仍然甬空通腔,甬上依然有旋无斡,饰铸二叠圆台枚36个,鼓部内侧加厚,篆间等处饰云雷纹,钲间已经形成,是铙中最晚出现的型式。[4]
三、钟式铙对南方钟乐发展的意义
在清晰了周代南方特铙形制上的衍变后,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南方铜铙为什么打破原有的设置规范而要特意新增枚区,其目的是什么呢?
由于这类钟式铙有甬、旋而无斡,加上体大而笨重,其使用方法可能是于口朝上植奏,即将铙甬套在座架的木桩上,即使铙体固定,又较少影响其振动发音。这是以往的认识,有了这一基础,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从甬部看,下有圆筒甬,粗短,甬中空,并与内腔相通。由于口朝上植奏,甬被植入支架孔内,受力强,磨损就大。所以,经常可见甬端残破的现象。之所以甬部由无旋发展成有旋,并将有刀纹的带状旋统一饰铸于甬部的上端,这绝非纯粹为了装饰。当甬部往下植入铙架时甬上端的带状旋会起到阻碍作用,使舞面与铙架隔开,以便敲击铙鼓部时腔体能不受干扰地自由振动。由甬上无旋到甬上有旋,是南方铜铙音乐性能认识上的明显进步。在今天看来,甬部有旋无斡,已经成为我们区分钟式铙与西周甬钟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一特征揭示出来的钟式铙在音乐性能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正因如此,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也难免有返古的现象,或者有不同地域间的传播现象,湘乡黄马塞铙[5]就是一例。它的下部虽有圆筒甬,中空,并与内腔相通,但无旋。这是长江下游地区铜铙的特征,而在湖南、江西、广东地区极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