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一节教材分析
·50·湘地区成了“比屋连檐,桑麻蔽野,稼穑连云,丁口数十万"的小康地区(《见杨么事迹)>)。上述这些,在指出岳飞镇压杨么起义的同时,也是应该注意到的。二南宋经济的发展关于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教材谈得较少,这里略加补充。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南方经济有可能更迅速地发展。自大运河开凿以后,由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富庶的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到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长期处于混战状态,南方则相对地稳定,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宋朝以后,由于北方先后被辽金等少数民族王朝所统治,农业生产遭到了破坏,南方经济在全国的重要性便愈益突出。南宋时期,因为南方受到的战祸少,经济发展就更为迅速,太湖等地区渐渐成为全国农业产量最高的地区。(二)在金人占据中原和不断南进的过程中,许多北方农民南迁,这成为促进南方农业生产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宋史·食货志》澄:“淮北之民,襁负而至。”他们到江南以后,同南方人民一起,共同交流生产经验,开垦荒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概况,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叙述:(一)农业方面。教材指出了三点:水田的增加,稻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棉花的推广。南宋时水田的增加,主要指圩田的开垦。圩田又叫围田,是一种在低洼田地周围筑围、围外蓄水的田。这种田是我国江南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一项创造,在五代时期已经开始,到南宋时更加发展起来。当时仅安徽宣城县就有官圩十七万亩,私圩五十八万亩,而太平路(今安徽芜湖一带)的官、私圩田占全州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九。圩田的大量开垦,对我国南方粮食作物总产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南宋时期稻米的种植不仅产量增多,而且出现了许多优良品种。据记载,当时仅两浙路历史教学六七个州县,就有籼稻粳稻一百四十多种,糯稻五十多种。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所产的粳米“玉粒香甜,为天下之甲”,池州(今安徽贵池县)还栽种一种从高丽传来的“黄粒稻”,是一种少见的良种。棉花的种植,在南宋时也有很大发展,1192年南宋漳州地方出的《劝农文》中,就有要求百姓多种棉花的记载,说:“可供备衣著,免被寒冻”,这说明在当时的福建,棉布已经成为人民主要的衣著来源。元初王桢的《农书》和成书于1273年的《农桑辑要》,都记述了南宋后期南方劳动人民植棉的情况。(二)手工业。教材主要叙述了南宋时期纺织业和造船业的进步。南宋时期,纺织业广泛分布予江南城乡,国家每年从农民手中作为各种赋税剥夺到的纺织品,总数达一千万匹以上。南宋时纺织技术和纺织品质量,比北宋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此时南方劳动人民制造出的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用来纺纱织布,是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值得一提的还有少数民族在纺织工艺上的贡献。南宋时候,广东雷、化、廉三州(今广东海康、化州、合浦一带)生产的一种“慢吉贝”(棉布),幅阔匹长,细密洁白,非常受群众欢迎。海南岛黎族人民用织机生产出彩线交织成花纹的一种棉布,销行于广西一带。南宋时的造船业,也很发达。据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南宋时渡海南行的航船,舵长数丈,一船载八百人,积一年粮食,还能在船上养猪和酿酒。这种巨型海船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这时航行于南洋一带的船舶以我国制造的最受欢迎,因为我国的船都使用指南针导航,很少发生失误。吴自牧《梦粱录》记载:“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伙)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三)商业和对外贸易。南宋时期的商业是相当发达的,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商业城市。例如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四万,超过了北宋时的东京开封。临安市上有四百四十行,经营布匹、鞋帽、金银首饰、花果、鱼蟹等各种商品,~九八二年第三期大小店铺“连门俱是”。大街上买卖昼夜不停,每天早市晨起五更,夜市一直继续到三、四更后方散。除临安外,建康(-V江苏南京)、成都也都很热闹繁华。南宋的对外贸易是教材中重点叙述的一个内容。因为南宋立国于东南沿海,加上当时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先进技术,使南宋时的海外贸易超过以往任何一代,宋高宗时负责从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得到的每年收入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时两倍多。据《岭外代答》《诸蕃志》诸书记载,当时与南宋有贸易往来的达到五十多个国家。南宋时的主要贸易港口为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主要接待阿拉伯商人,明州主要是和日本、高丽等国商·51·人进行贸易。直到今天,在泉州城南还保存着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由阿拉伯人纳只卜穆兹喜鲁丁来华时修建的伊斯兰教清净寺的遗址。自1965年以来在泉州地区还出土了一些当时阿拉伯人葬地的墓碑石,其中有一块很象是当年客死在泉州的阿拉伯人墓葬区的石刻总标志。这说明当时生活在泉州的阿拉伯人为数一定很多。南宋时我国和亚非各国的贸易中,我国出口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诸蕃志》记载,自东南亚至非州,共有十六个国家购买宋朝的瓷器,至今,在亚非各地,还有我国宋朝的瓷器和瓷片出土,这些都是我国同这些国家悠久历史友谊的明证。封底图片说时期的鱼、鸟、石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1978年河南临汝纸方公社阎村出土约在五、六千年前,我国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起来,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情况。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农业、家畜饲养、纺织、制陶等经济部门。陶器的制作,是远古文化史生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普通用泥条盘筑法,小型陶器则直接用手捏成。烧制以前,t在陶器‘表面涂一层白色或红色陶衣,其上用赤铁矿和氧化锰作颜料绘出动、植物或其他花纹图案。这种彩绘}的陶4器,就是彩陶。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火候较低,约一千度左右,加上窑系敞13,陶土中的氧化铁能充分氧化’i所以当时红陶较多,次陶、黑陶较少。这时的彩陶器种类也较多,有汲水用的尖底瓶,炊煮用的釜、甑,灶和鼎,存物用的瓮、缸,饮食用的盆、尊、碗、盘、杯等。本期封底刊登的彩陶缸(见封底上图),为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类型的代表作。陶缸敞口,圆唇,深腹,平底,红陶砂质,口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纽,腹部一侧绘有一幅高37厘米,宽44厘米的彩色画,画面约占缸体的二分之一,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幅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见封底下图),画面用棕色和白色绘出形象生动、彩色鲜明的鹳(或鹭)、鱼、石斧。图上鹤的身躯健美,眼大有神,双腿直撑,好象用力后倾,-々鱼儿被叼出水面。其旁有装柄的石斧竖立,手把处又用绳紧紧地缠着,以便使用,石斧的孔跟,柄上的符号,都被画家真实地描绘下来。特别是鹳、鱼、石斧全用白色,鱼和石斧用深褐色绘出轮廓,显得格‘外优。美。从这幅绘画的内容,可以推见古代的绘画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有密切的联系的,人们已二从晟瀚采集生活,转入到能自制工具、捕鱼、狩猎和种植的新阶段。因为原始村落多在临水埠岸,人们与河.边溪旁的景物朝夕相处,对常见的动植物必然会产生浓厚的感情。所以艺术家选取鱼、鸟和生产工具作为绘画题材是很自然的。可以看出我们祖先不仅用双手征服自然,发展生产,而且通过劳动创造了艺术嘲这种·躲陶缸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实用的生活工具,也是一件具有很高水平的原始工艺品o_(昌≥时芝)?·52·弱受敬学《农奴制度的废除和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章的教案云南省锡业公司第一中学陈忠杰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十九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极其凶恶反动的、以侵略扩张为其传统国策的殖民大帝国。指出农奴制度的废除,不仅对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沙皇俄国变本加厉地继续扩张侵略、争霸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揭露十九世纪俄国对欧洲、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疯狂扩张侵略罪行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沙俄的侵略本性,并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借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置点和难点1.重点:应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对外侵略扩张,特别是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加深学生对沙皇俄国的凶恶面目及其野心的认识。2.难点:说明农奴制度的存废,直接关系到沙皇的统治和俄国资本主义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能否继续奉行扩张政策和争霸世界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理解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所以要争取主动发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实行自上而下的解放农民的措施,决不是对农民的仁慈,而是在走头无路情况下,为了贯彻其从不改变、从不忽视的争夺世界霸权这一总的目的。三教具1.沙皇俄国对外侵略扩张概况表(附后)j2.沙皇俄国对外侵略扩张示意图(略)。说明:(1)“概况表”系根据教科图《世界历史》上册《十七至十八世纪的俄国》和下册《农奴制度的废除和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两课的内容按理成袭的。(2)“示意图”可根据1978年版《世界地图集>)和《沙俄侵华史》(人民出版社版)所附有关地图,结合沙皇俄国对外侵略扩张的时间和地区自行绘制。(注:我所以绘制“示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大体掌握课本中提到的那些地名的方位,二是为了使学生对沙俄的侵略扩张的时间和空间有一个深刻概念,认识沙俄是如何从十六世|=纪初的二百八十万平公里的领土,扩张到二十世纪初的二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殖民大帝国的。四讲述提纲(一)1861年改革1.农奴制度的危机2·农奴制度的废除及其实质和意叉(二)十九世纪沙俄的侵略扩张1.对欧洲的扩张2.对中亚地区的吞并3.对中国的侵略五教学计程(一)复习提问:(1)沙皇俄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十七至十八世纪的俄国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2)十七至十八襁=纪俄酗是如何疯狂地向外侵略扩张的?(此题在讲述“十九世纪沙俄的侵略扩张”时提问)(二)导入新课:联系上课学过的俄国历史,采取边问边答的方式,复习沙皇俄国如何形成一个独立国家,指出十七至十八世纪的俄国还是一个农奴制度盛行的封建国家。而且宜到十九世纪中期,当英法等国已经宄成或即将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极大发展的情况下,俄国农奴制度仍在盛行。直到1861年,在内外交困、走头无路的情况下,沙皇政府才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