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时期户口试探
上海师范大学学4~.1987-q-第l期东晋南朝时期产gl试探王育民东晋南朝时期,史籍有关户口的记录,类多不实,甚或阙如。在籍户口与实际户口之间,差距极为悬殊,见于记载的统计数字大大偏低,显与东汉以降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南部中国人口逐渐上升,至唐代后期终于超过北方的基本形势,不相符合。本文试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索。·一、东晋至刘宋元嘉期间南方经济的发展与A口的增长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方相继建立东晋和宋、齐,梁,陈五个王朝,凭籍长江“天堑"的屏障,得以避免北方各割据政权之间的兵祸连结,以及游牧部族落后生产方式的破坏,在较长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习C)》广大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饥荒和民族压迫,大批渡江南迁,史载:“中烂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①。这些北方士族南渡时,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如幽州范阳国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大族祖逖率亲党数百家,避于淮,泗,复徙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④,衮州高平国金乡县(今山东金乡县北)大族郗鉴率乡里千余家流移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④,青州城阳郡姑幕县(今山东诸城县北)大族徐澄之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家南渡京Il(i)等,不胜枚举。北方人民分散流移到南方的也络绎不绝,如“流人在荆州,十余万户”⑤,关西“·百姓乃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十万余口④,“巴蜀流人汝班、蹇硕等数万家布在荆湘间妙⑦等,也不一而足。据估计,自东晋初到刘宋末,北方流移南下的人口即在一百万以上⑧直至陈太建二年(570年),仍“顷年江介,襁负相随,崎岖归化,亭候不绝”⑨。说明历东晋南朝二百多年间,北方汉族人民的南徙从未中止。当时北方南迁的人民,“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酽,①。晋书,卷六五置王导传,。②。晋书,卷六二,祖逖传,.③.晋书,卷六七,郗鉴传,。④.晋书,卷九—‘徐邈传,⑤《晋书,卷六六《刘弘传,。,④噌书,卷一二O《李特载记,。⑦.晋书,卷一OO《杜韬传,.⑧据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裁‘燕京学报,第16期)一文,按《宋书,州郡志,所载侨州郡县户口数估计,自永嘉至元嘉年间,北人南渡即达丸十万。④.陈书,眷五《宣帝纪,,·即成为“无贯之人”①。力了使(件迁人民着籍输课,便于统治,东晋政府实行土断人产。厌康七年(341年)诏:“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②,即“以土断定”,使“白籍”流寓户按现居地登入纳税服役的“黄籍”,以“明考课之稠·,修闾伍之法”⑤。以后通过哀帝兴宁二年(364年)桓温实行“庚戍土断”,及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刘裕重申“庚戍土断之科”④,史称“义熙土断”,至此,南渡户口大都编入黄籍,和当地土著一样成为封建政府负担赋役的编户,政府掌握的在籍人户大为增加。北方人民的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人手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东晋的统治者王导,桓温、谢安、刘裕等,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切合时宜的政策,使南方广大地区在三国时东吴积极经营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为人口的繁衍创造了物质前提。王导凭籍“荆扬晏安,户口般实”的优越条件,于成帝咸和五年(330年)改革赋税制度,“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⑤。谢安又在孝武帝时期(372—396年)实行“王公以下口税米三斛,蠲在役之身”⑥的新税法。前者改变西晋以来九晶混通征收租调为按土地多寡收取田租,后者均平了口税和对服役者蠲免赋税的规定,相对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流亡的农民又回到土地上来,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桓温、刘裕厉行土断,又使政府从土族豪门手中夺回了相当数量的劳动人手,成为政府控制下的编户i史称;“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⑦。在东晋统治的“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⑧。由于政局稳定,经济有了发展,“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⑧。整个东晋时期,史籍独阙有关户口的记录,成为历代户口统计的空白点。我们如以《晋书·地理志》所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的户数为基础,对照东晋时代北方十六国的有关户口资料,仍不难对东晋户口发展的情况,作出一些粗略的蘸测。东晋太和五年(370年),北方前秦苻坚攻下前燕首都邺城时,从所得图籍中,获知前燕户口数为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户⑩。前燕版图仅包括关东、河北及辽东地区,其户口已基本上相当于西晋太康元年的全国户数。西晋太康初相当于前燕统治地域的各州郡,有户一百一十万一千六百一十七@,至东晋太和五年的九十年间,户数已增加了一点二倍,其年增长率为千分之八点九。以此类推,西晋太康初相当于东晋统治地域的各州郡,有户七十九万一千六百@,亦按增长一点二倍计,则东晋太和五年有户一百七十四万三千六百九十八。我们必须注意到:《晋书·地理志》所载太康元年的户数,本有不实之处,由于西晋时期①《隋书,卷二四《食货志,。②《晋书,卷--b,成帝纪,。⑦《晋书,卷七五《范汪传附子宁传,。④《宋书,卷-c武帝纪气中⑤《晋书,卷二六《食货志》。⑧《晋书‘卷九《孝武帝纪,。⑦《宋书,卷-'c武帝纪,中》。⑧《宋书,卷五四《传沦,。⑨《晋书,卷二六《食货志,。⑩《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三四。⑩据《晋书·地理志晒晋太康初相当于前燕统辖地区有青、衮、冀、幽,并2,I山豫州安丰,戈阳以外的八郡国:司州弘农、上洛,平阳,河东以外的八郡,徐州广陵郡的八分之一、临淮国的十分之三,及其他五郡国;平州昌黎,玄菟,辽东三郡国;荆州南阳国,计有户一百一十万一千六百一十七。⑩损‘晋书地理志,西晋太康初相当于东晋统辖地区有扬、宁、交、广四州;徐州广陵郡的八分之七,临淮国的十分之七;豫州安丰,戈阳二郡;荆州襄阳那的八分之二,义阳国的二分之一,及魏兴、上庸、顺阳,南阳.新城以外的其他各郡;梁州巴丁,涪陵二郡及巴郡的二分之一;益州朱提、肝柯二郡及江阳郡的二分之一,计有户七十九万一千六百。世家豪族“荫产”的情况极为严重,他们所拥有的大量佃客、部曲、僮仆、奴婢等,倍于州县的编尸,再加上。吏产”、“匠户”及一些少数族户,也不在国家的编户齐民之内,因而西晋初国家统计的在籍户口,远低于实际户口。同时,在动乱迭兴,征战频仍的北方,前燕只是在局面稍事稳定以后,统治者“躬巡郡县,劝课农桑”①,使封建经济略有恢复和发展的情况下,户口所达到的水平。相比起来,南方处于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在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和当地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下,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财阜国丰”、“家给人足”的东晋,人口当有更迅速的增长,其实际户数当不会少于三百万。南朝刘宋王朝的创建者刘裕,作为寒门庶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利用东晋后期腐朽的土族地主势力在孙恩、卢循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政治上日趋衰落的有利形势,进一步实行宽征省调,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改东晋时的计口收税为计赀收税,“无赀之家”的贫民赋役剥削有所减轻。刘裕并下令“开亡叛赦”,规定逃亡归来的人可“蠲租布二年”②,禁止豪强封固山泽向百姓收税,解放奴婢和放免身分低落的部分吏家与军户。刘裕之后,其子宋文帝刘义隆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凡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⑧,督责“游食之徒,咸令附业”,务使‘‘地无遗利,耕蚕树艺,各尽其力④,并积极实行兴修水利、推广种麦、开放山禁、灾荒减免赋税、平理狱讼等一系列措施,做到了“纲维备举,条禁明密,罚有恒科,爵无滥品”“内清外晏,四海谧如”⑤。刘裕父子当政的近半个世纪期间,是南朝历史上政治相对安定,经济向上发展的小康时期,史称:“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岗,盖东西之极盛也。……农户繁育,将曩时一矣”⑧,然而见于记载的刘宋户口数字,却异乎寻常地低落,据《通典趴“今按本史(刘宋)孝武大明八年(464竿)户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一”⑦、查《宋书·州郡志》总序仅云:“今志大较以大明八df》为正”,⑧并无前项户口总数的记载,而只载有各州郡户口的分计数,相加后为户九十万一千七百六十九,口五百一十七万四千零七十四⑧。《宋书·州郡志》所载大明八年(464年)的户口,远逊于《晋书·地理志》所载西晋太康初年(280年)的户数。西晋太康初相当于刘宋统辖地域的各州郡国,有户一百三十三万一千三百零五⑩,刘宋仅及其百分了六十七点七。永嘉以后,“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因“境土屡分”,“地理参差,其详难举”⑩,刘宋大明时仍分青为冀,分徐为南兖、分荆为雍,分梁为南北秦,江北州郡多非旧土,与西晋行政区划迥异,但从南方一些具有可此性的即辖县无变化的各郡,仍可窥见其户口增减的趋势,见下表。①《晋书,卷一O九《慕容竞载记,。④《宋书,卷三‘武帝纪,下。③④⑥《宋书,卷五.文帝纪,。⑥。宋书,卷五四《传沦,。①‘通典,卷七《食货·历代盛衰户口,。·⑧《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⑨《资治通鉴,卷一二九于大明九年末记宋有“户九十四万有奇”,并云“大较以沈约‘宋志,为据。较《宋书叫H郡志,各州郡户口分计数综合后的数字多三万九千户。⑩对照‘晋书·地理志,及《末书·州郡志,,西晋太康相当于刘末所辖地域有青,徐、扬、荆、交,广、梁,益、宁九州的全部;兖州的泰山、任城、高平三郡全境和济北、东平,济阳,陈留四郡之半;豫州的汝南,汝阴、谯,鲁、弋阳、安丰,梁,沛八郡国全境及颍川,襄城二郡之半;计户百三十三万一千三百零五户。其中济北等六郡地跨刘宋与北魏两国境,因各郡国只有总户数,无所属各县分计数,姑以其郡户数之半略计之。⑩《术;耻卷三五刮4{邢心·总序》。地.区县数户数增减百分比(西晋为100)备注州郡西晋刘宋扬天吴兴会稽临海,永嘉东阳5.00024.00030,00018.00012.00050.....0.9206.7174.166.7133.5西晋时十县,刘宋增置新城县,后复并人桐庐.西晋时临海郡八县。刘宋析置为两郡,并分始丰置乐安县,分永宁置乐成县.荆南平47,00012,.0益巴犍为463.,6903,7341,.213.9西晋属梁州。刘宋易犬鲎99牛转县为冶官县,余四县仍旧,郢武陵1014,0005,09036.4西晋属荆州。湘零陵,营阳桂阳邵阳,1001真,.0006.4362.2191,.719.616.1刘宋时分西晋荆州零陵郡,析置为两郡,西晋属荆州。西晋层荆州,六县,刘末分都梁县析置武刚县.交日南.7贾雾譬垩雾乙严宋分B冷县析置寿*县,分Lh§上表所举各郡,除长江下游的三吴,江汉地区的南平及蜀中的巴郡户数较西晋时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外,其他各州郡普遍下降。此外,有些郡刘宋时辖县较西晋增加,户数也远不及西晋。如荆州的宜都郡,西晋时三县,八千七百户,刘宋增置宜昌县,其户数反减至一千八百四十三,仅及西晋的百分之二十一点二,广州郁林郡西晋时九县,六千户,刘宋增置至十七县,却降至—千一百二十一户,仅及西晋时百分之十八点七。刘宋大明八年的户口数,既低于一百八十四年前的西晋太康初,也远不及一百四十五年以后隋大业五年(609年)的户口数。隋大业五年相当于刘宋统辖地域的各州郡,有户三百九十五万八千七百四十八①,超过刘宋达三倍以上。在我国人口发展史上,继三国之后又一次出现的这一低谷,显然与前述永嘉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以及经过一个半世纪的休养生息,经济与人口均取得较大发展,“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的南部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根据前面有关东晋人户不会少于三百万的估计,经过元嘉之治“氓庶繁息”而幅员远较东晋为辽阔的刘宋大明八年,其实际户数当在三百万以上。二、元嘉以后南方经济与人口仍处于间隙发展之中刘宋元嘉末滑台一战大败于北魏后,国势由盛转衰。至明帝泰始三年(467年),淮北徐、兖、青,冀四州及豫州淮西地方,尽为北魏所占,北方的疆域退缩到淮水以南。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和争夺皇权的斗争,又连绵不断,孝武帝以后,皇帝多荒淫暴虐,皇室骨肉自①对照《宋书·州郡志,及‘隋书·地理志,,隋大业五年相当于刘宋所辖地域有青,徐、扬、荆四州的全部;梁州除汉阳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顺政以外的二十八郡;豫州除河南,荣阳、襄城,上洛、弘农以外的各郡,及济阴,颖川二郡之丰;充州乐平。济北二郡之半,计三百九十五万八干七百四弋-八户。其中济阴等四郡仅部分地区在相当于刘宋的辖境之内,因各郡只有总户数,无所属各县分计数,姑以其郡户数之半略计之。,92相残杀。继元嘉盛世之后,刘宋后期人口的发展又趋于停滞。萧齐代末后,其户口数字,史无记录。《通典》说:“齐氏六王年代短促,其户口未详”①。据齐初虞玩之上表称:今户口多少,不减元嘉(424—453年)”⑦。按淮北五州既失于元嘉之后,齐初在除去此五州一十六万零二百十一户,九十三万八千六百三十五口以后,其户口数仍不少于元嘉。当已超过刘宋盛时的水平。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年),崔祖思又说“案前汉编户千万……今户口不能百万”⑧。刘宋泰始去淮北五州后,剩七十四万一千五百五十九户,齐永明时已近百万,亦可证明齐时户口较刘宋为多。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唐寓之起义攻占富阳(今浙江富阳县)时, o三吴却籍者奔之,众至三万。④,按富阳是吴郡所属十二县之一,时全郡有四十二万四千八百一十二人⑤,平均每县不过三万五千四百人,义军攻下富阳时,因被却籍而投奔义军的就有三万⑥,可见三吴地区人户的繁衍。又史载南齐时“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一县,课户二万"①,按山阴县属会稽郡,刘宋大明时全郡十县有户五万二千二百二十八⑧,平均每县仅五千余户,南齐时山阴一县,仅课户即达二万,不课户尚不在内,人口盛于刘宋,是肯定的。萧齐王朝,在萧道成父子统治时期,采取劝课农桑,“相土揆时,必穷地利”⑨减免赋役,赈贷济贫,严禁诸王“营立屯邸,封略山湖”⑩等措施,南方经济继续有所发展。史称武帝;“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土女富逸,歌声舞节,核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⑩,虽是溢美之词,因永明三年(485年)就发生过唐寓之起义,但至少说明南齐高、武之世,社会还是比较安定的。萧道成父子又非常重视整顿户籍和搜检人口,因而户口较刘宋时有了显著的上升。梁代户口史亦失载。《通典》云称:。侯景逆乱。后,“坟籍亦同灰烬,户口不能详究”⑩。‘梁初,当北魏夺取梁所属梁州之后,魏将邢峦于正始二年(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上疏魏宣武帝,建议乘胜取蜀时谓:“益州殷实,户余十万”⑩,说明梁时益州户数比刘宋大明八年(464)时的五万三千一百四十一户⑩,已增加近一倍。梁武帝萧衍是南朝君主中在位最久的一个,在他统治时期,一方面大力弥合统治阶级内部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矛盾,使政局相对地得到稳定,一方面反复下诏鼓励生产,“广辟良畴,公私畎亩,务尽地利”。减轻剥削,对逃亡他乡后复业者,“蠲课五年,停其徭役”。开放山禁,“凡公家诸屯戍,见封炕者,可悉开常禁”。平理狱讼,选用良吏,遇“忘公徇私,侵渔是务者,悉随事以闻”⑩。在其统治的四十八年间,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唐朝魏征评论梁武帝时期“乃布德施惠,悦近来远,大修文教,盛饰礼容,声震寰区,①⑩《通典,卷七《食货·历代盛衰户口,。②《南齐书,卷三四《虞玩之传,.③‘南史,卷四七《崔祖思传,。。④《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⑥⑧《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④齐高帝萧道成时,检校户籍,对寒门庶族冒充士族以规免赋役者,予以剔出,称为“却籍”①‘南齐书,卷四六《顾宪之传,.⑨‘南齐书,卷三《武帝纪,.⑩《南齐书,卷二《高帝纪,下.⑩《南齐书,卷五三《良政传序,.⑩《魏书,卷六五《邢峦传,⑩《宋书,卷三八对门邢志,四。⑩队上引白矿主书,卷二《武帝纪》F儿港三‘武帝纪,1:.泽浸遐裔,干戈载戢,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若斯之盛也①,虽多少有溢美之处,但从此可见,到梁武帝后期的大同年间(535—545年),户口之盛,当过于宋、齐。梁末,自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后,造成很大的破坏,当承圣元年(552年)梁元帝萧绎称帝于江陵时,史称:“自侯景之难,州郡太半入魏,自巴陵以下至建康,缘以长江为限。荆江界北尽武宁,西拒峡口,自岭以南;复为萧勃所据。文轨所同,千里而近,人户著籍,不盈三万。中兴之盛,尽于是矣”②。迅速发展中的人口,又陷于停滞。陈武帝陈霸先代梁称帝未及两年死后,陈文帝陈蓓在位期间(559—566年),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统一长江以南及巴蜀以东地区后,注意发展生产,令守宰及时劝课农耕,贷给种粮,积极整理户籍,规定。不问侨旧,悉令著籍,同土断之例。⑧。其后陈宣帝于太建五年(573年)一度收复淮南,在石鳖进行屯垦,对江北南来的流民,由“州郡县长,明加甄别,良田废村,随便安处”④,并鼓励垦荒,“有能垦起荒田,不问顷亩多少,依旧蠲免”⑥,梁末侯景之乱被破坏了的南方经济,又得到复苏。《迩典》记载:“宣帝勤恤人隐,时称令主,阅其本史户六十万”⑥,今查本史并无此项户口记录,惟《隋书·地理志》云:“逮于陈氏,……户六十万,/⑦,但未指明系宣帝时户数。据陈宣帝太建四年(572年)诏:“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⑧。把当时社会描绘成一派繁华景象。然而,就在这位“勤恤人隐,时称令主”的陈宣帝统治时期,户口却又如此之少,显然是记载失实,不足为据。《迩典》又载,陈宣帝“末年穷兵黩武,远事经略,吴明彻全军只轮不返,锐卒利器从此歼焉,至后主灭亡之时,隋家所收户五十万,口二百万”⑨。按陈末尽失长江以北地及西部琅,宁二州,国土最小,刘宋大明八年相当于陈末所辖地域的各州郡,有户四十八万三千五百九十二,口三百零七万四千三百二十三⑩,陈末户多于宋一万六千五百零八,而口少于宋一百零七万四千三百二十三,仍逊于刘宋之时。事实上,陈最后一个皇帝后主陈叔宝,也还是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他下令“其有新辟塍畎,进垦蒿莱,广袤勿得度量,征租悉皆停免”⑩,《通典》所载其末期户口,与三国时国土相等的东吴相当@,尚不及东汉时扬州一州户口之半⑩,《通典》所载三国人口不实,远比实际数字为低⑩,其所载陈宣帝时“户六十万”,陈末“户五十万”、“口二百万”,均系十万以上整数,即使作为略数,亦不符合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时户口发展的实际水平。①‘建康实录,卷一七引唐郑国公魏征沦。②《南史,卷llc梁本纪,下.⑨《陈书,卷三《世祖纪,,④⑥⑧,陈书,卷五置宣帝纪,.⑧⑨《通典,卷七《食货·历代盛衰户口,。⑦‘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⑩据《宋书·州郡志,刘宋大明八年相当于陈辖境的扬.南徐。江,湘、广,交六州,郢州的武昌,武陵、巴陵三郡,及荆州的宜都、南义阳、南河东三郡,计有户十八刁三千五百九十二,口三百零七万四千三百--+三.⑩,陈书,卷六《后主纪,。⑩《三国志,卷四八《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吴天纪四年(280年)王浚于孙皓受降时,“收其图籍,领……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干,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⑩《续汉:陌·邢国志,永和五年(140年)扬州有/:,一百零二万一千零九十六,口四百三十三万八千五百三十八。④参见拙作:《三国人口探索,。94'譬三、对东晋南朝人口的再估计南北朝时期,北部中国的人口,据《魏书,地形志·总序》:“正光(520—524年)已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之太康,倍而已矣”①,《通典朋p据其说,但改末四字为“倍而余矣”,并注引西晋太康初有户二百四十余万云:“今云倍而余者,是其盛时,则户有至五百余万矣”②,说明北魏正光以前,北部中国有户五百余万。据《晋书·地理志》西晋太康初北方与南方以淮水及秦岭为界,,其户口.分别各占全国总户数的百分之五五点三及四四点七⑧,北魏与南齐对峙时期,同样以淮水秦岭为界,倘亦按太康初南北方户口比例推算,则南方当有户四百零三万。北魏在豪强地主荫附之风盛行的情况下,自实行三长制、均田制及以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的租调制后,“苞荫之户可出”④,析出了大量被隐匿的人户,因而户口数字比较接近于实际。而南朝见于记载的人口数字,从刘宋时的七十四万余户⑤,到陈宣帝时的六十万户,陈末的五十万户,在领土日蹙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在同一个低水平上,这是由于以下一些因素,郡县编户齐民只占有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不足以反映整个人口发展的全豹。(1)、士家豪族占有大量奴僮,佃客、部曲,门吏,不入国家户籍南方豪门土族占有奴婢的人数很多,东晋刁逵有“奴婢数千人”⑧,陶侃则有“家僮千余”⑦,刘宋时沈庆之“奴僮千计”⑧,·梁时裴之横“僮属数百人”⑨等可为代表。刘宋时身份略高于奴婢的吏僮,亦名僮部,由中央分配给王公及各级官吏,按地位高低决定名额,!但逾限的很多,如彭城王刘义康即“私置僮部六千余人”⑩。东晋政府规定贵族官吏荫佃客的户.数!:“官晶第一第二,佃客无过四十户,第三品三十五户,第四品三十户,第五品二十五户,第六品二十户,第七品十五户,第八晶十户,第九品五户”⑧,比西晋时萌客数字扩大了几倍⑩,这一政策并为南朝政府所继承。门阀士族贪欲无穷,他们不以国家规定的数额为满足,“多挟藏户口,以为私附”@,因逃避赋役而被迫流移的。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⑩。东晋时山遐到余姚县八旬,经检括后即“出口万余。⑩,余姚豪族虞亮一家就“藏匿亡命千余人”⑩,可见豪门士族荫户之多。①《魏书,卷一O六《地形志,上。②《通典,卷七《食货·历代盛衰户口,。③南、北方以淮水及秦岭为界,西晋时位于淮水以南的豫州安丰,弋阳二郡一万七千/\百户并入制州;徐州广陵郡在淮南的七县及临淮国在淮南的七县计一万四千七百户并八扬州,则北方司、豫,兖、青、徐、冀,并、幽,平、雍,秦.凉十二州有户一百三十八万零四百三十七:南方扬、荆、梁.益。宁,交、广七州有户一百一十一万三干六百八十八.④《魏书,卷五三《李冲传,。⑤除去淮北五州户口。⑧‘晋书,卷六九《刁协传附刁逵传,。⑦《晋书,卷六六《陶侃传,。⑧《宋书,卷七七《沈庆之传,.⑨《梁书,卷二八‘裴之横传,。⑩《宋书,卷六八《彭城王义康传,。⑩《隋书,卷二四《食货志,.⑩据《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太康元年规定贵族官僚萌佃客数字为”“官晶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当系十五户之误),第三品十户,第四晶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晶三户,第七晶二户,第八晶,第九晶一户”。⑩⑩《晋书,卷四三《山涛附孙遐传,.⑩《南齐书,卷一四(f4』郡志,上,南瓷州.·⑩‘宋;rf,卷二‘武巾纪)r㈠。东晋南朝政府允许将帅以下,私募部曲,如“徐,扬之人,逼以众役,多投其募”①。梁承圣二年(553年)荀朗“率部曲万余家济江,入宣城郡界立顿(屯)”①。史称:其时“太半之人并为部曲,不耕而食,不蚕而衣,或事王侯,或依将帅,携带妻累,随逐东西”③。;门吏包括门生、义故等,其身份与地位高于佃客,但也是世家豪族庄园中的劳动者,如大庄园主谢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工役无已抄④。÷以上所有在士族地主荫庇之下的大量完全没有人身自由的奴僮,和身分半自由的佃客、部曲,门生、义故等依附人口,“客皆注家籍”⑥,即均在州县编户之外。(2)、吏户,兵户,匠户等另立户籍。·东晋南朝的吏户,多由普通农户征发而来,如宋初“前后征伐,每兵运不充,悉发倩土庶,·事既宁息,皆使还本,而属所刻害,或即以补吏"⑧,也有罢沙门为吏的,如雍州(治襄阳郡,今湖北襄樊市南·)刺史刘粹“在任简役爱民,罢诸沙门二千余人,以补府吏”①,还有制止编户流入私门,把部分编户转变为吏户的。刘宋永初二年(421年),限制琅州(治南郡,今湖北江陵县)都督府置吏不得过万人,荆州刺史府置吏不得过五千人⑧,荆州在刘宋时不算大州,吏数尚且如此之多,其他各府州更可想见。又东晋南朝时,封国大多很小,而吏员常过百数,如刘邕的南康国有“吏二百许人”⑨,即其一例。·东晋南朝的兵户有军户和营户,同为世执兵役的人户,归兵府管辖。东晋时为充实兵户,多“枉服良人,牵引无端,以相充补”⑩,当时有“方镇去官,皆割精兵器仗以为送故”的惯例,“送兵多者,至有千余家,少者数十户”⑧,这些兵户转入私家后,即以良人充补,司马元显当政时,“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以充兵役”⑩,则为强使免奴为客者补充兵户。营户多利用战俘充当,如宋孝武帝时,’镇压荆州蛮,前后俘获生口达十余万,都被迁往建康充当营户⑩。东晋南朝的官府手工业,在中央设有“少府”和“将作大匠”,前者掌织染,矿冶、兵器制作等,后者掌土木建筑。各州设有“作部”,·制造各种手工业产品。官府工匠都是世代柑传,’一入匠籍,非经放免,不得同于编户。匠户人数史无记载,但根据东晋南朝纺织、矿冶、制盐,制瓷、造纸、造船等手工业的发达,可见投入这些手工业劳动的匠户,人数是不会少的。(3)、寺院僧尼、依附农民及白徒,养女等均“不书名籍”.,.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国教化”,.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给予寺院以经济上免除‘南史,卷七O‘郭祖深传,。《陈书,卷一三《荀朗传,.‘文苑英华,卷七五四,《史沦,一,何元之:,梁典高祖事沦,,,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隋书,卷二四呛货志,.《宋书,卷五三《谢方明传,。《宋书,卷四五‘刘粹传,.《宋书,卷三《武帝纪,下.;《宋书,卷四》刘穆之子邕传,。;《晋书,卷七五《范汪传附范宁传,.《晋书》卷六四《简文·三子会稽文孝王道子停,,《宋书,卷七七《沈庆之传,。:·①②③④⑥④①④⑨刚⑩⑩贴税、役的特权。僧尼“寸绢不输官府,升米不进公仓)),“家休大小之调,门停强弱之丁,入出随i山往还自在”①,寺院成了特殊的“法外之地”。农民为逃避赋役,“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②,将土地献给寺院,使自己成为寺院的依附农民。南朝还盛行没有出家而为寺院执役的白徒、养女,于是“逃役之流,仆隶之类,相与入道”⑨,他们“皆不贯人氧天下户口儿亡其丰”④。·,·.、东晋市朝时期,中国固有的道教也很盛行,并与佛教相峙,其所“占夺王民”的人数,坦不在少。·!(4)人民不堪赋役的沉重负担,逃亡者众东晋南朝政府的封建剥削极为苛重,由最初的度田收租改为按口收米,短口三斛,后又增至每口五石,户有两口就要交米十石,比西晋的课田租大大加重了。南朝政府除经常性的租调赋税外,还征收许多杂调、杂税:“其军国所须杂物,随土所出,临时折课市取,乃无恒法定令”⑥,巧立名目,百端榨取。至于调发百姓充役,或为运丁,役使也极为残酷,“白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⑧。东晋政府虽严禁编户自由迁徙及隐藏寄附流亡户口,公布“藏尸当弃市”⑦的严峻法令,也不能阻遏逃亡之风。刘宋大明二年(458年)诏:“往因师旅,多有逋亡”⑧,逃亡者每“奔窜山湖,聚为盗贼”⑨。萧齐永明十一年(493年)诏书又提到江淮人民“·依阻山湖,成此逋逃”⑩。梁时贺琛也指出:州县“惟事征敛,民不堪命,各务流移……东境户口空虚,皆由使命繁数”⑩。逃浮人户的大量存在,始终成为国家编户减少的因素之二。:东晋南朝时期(317—589年)是我国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的时期。虽然各朝的统治者和世族豪家,骄奢淫夫,贪婪榨取,史不绝书,但在这两个多世纪中,南方一直处于相对安定繁荣的/j慷局面,在北方避乱南下人民和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下,使南方经济在东吴开发的基础上,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为中唐以后经济重心自北向南的转移奠定了基础。同一时期,在动乱中遭受破坏人口波动幅度较大的北方地区,已逐渐上升并恢复到东汉时期的水平@,南朝如将上述世家豪族荫占的户口,不在州县编户的吏户、兵户:、匠户,寺院僧尼,白徒、养女和依附农民等“不书名籍”的人户,以及逃浮人户等全部估计在内,当数倍于州县的编户,其总数约在三至四百万户,一千五百万至两千万口之间,使历来根据官方统计到唐天宝元年(742年)南方人口始第一次超过东汉永和年间(140年)水平的说法,提前了几个世纪。.历来史学界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在全国性的统一政权下,社会经济和人口才能①⑤《广弘明集,卷二七,卷六,②‘梁书,卷四八‘范缜传,。④‘南史,卷七O‘郭祖深传,。⑥《隋书,卷二四《食货志,.⑧《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①《晋书,卷四三《山涛附山遗传,.·⑧‘宋书,卷六《孝武帝纪,.!⑨‘宋书,卷八二《沈怀文传,.⑩《南齐书,卷三《武帝纪,.⑩《资治通鉴,卷一五九,《梁纪,一五,武帝大同十一年.⑩参见拙作:《·+、六国北朝人口考索,。《历史研究)198了年第2期.(已发排)
上一篇:试论六朝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
下一篇:现阶段按劳分配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兼与温宝光同